RESEARCH CENTER FOR TOURISM AND SCENERY
本次规划借鉴欧盟生态城市的规划模式和方法,并广泛吸收国内外在海陆转换地区规划设计的先进经验、成果,因地制宜探索出生态城市落地于曹妃甸的可行途径。规划注重生态规划的维度、尺度和层次性,区别生态技术、生态设计与生态规划的不同应用对象。
1.生态城的现实:
曹妃甸国际生态城处于自然生态条件较为恶劣地区,城市建设面临淡水、绿化、防灾等方面严峻的现实,突出表现为淡水资源匮乏,盐碱化严重;面临滨海风暴潮威胁;湿地面临衰退危机等问题。
2.生态城发展目标:
科学发展的示范新城;生态优先的特色新城;融合共生的生态新城;宜居宜业的和谐新城;
3.生态城发展战略:
生态优先战略;区域联动战略;影响力战略;功能互补战略
4.生态创新体系
生态人居体系;循环经济和创新型产业体系;绿色交通体系;环境保护体系;绿色能源体系;资源集约循环利用体系;生态安全和修复体系;创新规划管理体系
5.三位一体的循环经济
以生态理念和技术为先导、以科技为支撑,创造新的城市产业发展模式和动力机制,推动不同层面、不同部类的集约循环发展。包括:生态城建设;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知识经济和创新型科技产业发展
6.生态体系的梳理与重构
(1)营造三大生态聚落类型:陆地型、滨海型、岛屿型。
(2)构建六大生态层次:第一层次,自然海洋系统——外海特征:海防大堤以外;第二层次,安全海洋系统——内海特征:海防大堤至滨海大道;第三层次,滨海共生系统——内湖特征:明日之城,滨海大道至唐京大道;第四层次,湿地缓冲系统——石油公园及河流生态网络;第五层次,淡水陆地系统——科学城、生态社区等人居体系;第六层次,生态农业系统——基本农田及生态农庄。
(3)实现网络化的开放空间和自然生态体系。
绿网——从滨海到陆地采用不同的植被恢复手段形成网络化的绿地体系; 蓝网——构建淡水、咸水、淡咸水三种不同特征和营造方式的水系统。
(4)生态导控体系的建立
构建生态策略和技术应用的空间载体和层级尺度;强化生态技术可实施度与不同空间尺度的逻辑衔接关系;同时作为生态化人居体系的基本构成模式。
第一层级——EDU:生态开发控制单元(ECO DEVELOPMENT UNIT)
第二层级——EDA:生态开发控制分区(ECO DEVELOPMENT AREA)
第三层级——ECO-CITY:新城
7.生态化空间结构的谋划
决定空间布局的关键要素:公共交通、水系、成地模式(Land-Reclaiming)
总体空间结构:规划“三区拓展,组团推进”的整体空间结构形态,达到“双核互动,绿廊相连,远近兼顾,弹性发展”的空间拓展目标。
8.生态化绿色交通体系的搭建
规划以 “低碳型”交通系统打造“捷运新城”,以先进的干线公交系统构建公交系统骨架,以最新理念创造公交系统与城市功能布局和用地布局的协调耦合关系,在线路、设施选型上体现最新的发展趋势,为公交系统主导的交通结构创造良好物质基础,从而促进公共交通占主导地位。
9.生态城物质循环系统的建立
输入端最小:促进集约使用,最大化降耗
水资源的集约循环利用:节水型城市、节水型产业、区域节水、生态集水、分质供水和中水循环使用
能源的集约循环利用:采用“传统能源的集约化利用+可再生替代能源”的新型模式,实现综合能源集约40%以上(相对于传统能源利用模式)
输出端最小:促进循环使用,最大化减排
水的循环使用:农业和生态退水、径流和降雨汇水、城市灰水和黑水
固体废弃物利用:分质收集、分质处理、分质利用
热能循环使用:集热系统
气体收集和综合利用:尾气
碳减排和碳中和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河中街清河嘉园东区甲1号楼16-25层 邮编:100085 电话:010-82819000 备案序号:京ICP备 050307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