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EARCH CENTER FOR TOURISM AND SCENERY
项目基本情况
1.光明楼17号楼首、二、三层尺寸39.10m*8.65m,每层建筑面积338.22㎡,全楼建筑面积1014.66㎡;檐高8.40m,脊高10.92m。
2.光明楼14号楼檐高13.55m,脊高16.08m。
3.光明楼16号楼檐高13.18m,脊高15.70m。
4.光明楼20号楼檐高14.77m,脊高17.40m。
设计原则
本项目坚持“以人为本、环保节能”的原则。在设计中遵循合理性、系统性、生态型的原则,强调以人为本、绿色环保的设计理念,体现出项目对北京老城区的贡献。以满足人的需求出发,充分考虑住宅区的适居性和归属感以及开放社区的概念,形成统一的整体,力求营造出具有文化气息和积极向上的人文环境。针对基地的地域文脉、地理特征和现状条件进行规划设计,形成具有独特街区肌理的规划格局,创造一个优雅宜居,自然和谐并具有独特风格和市场竞争力的高品质住宅。坚持经济适用原则,在控制成本的前提下,充分考虑耐久性和舒适性, 体现高品质。便利性:设置方便居民基本生活的居住设施,增设公共服务配套。
宜居性:推进街区更新,使外部内部空间舒适协调宜居,提高小区局部环境品质。
安全性:符合抗震设防要求,建筑、结构及消防满足安全性规范要求。多样性:户型的多样性满足居民不同的居住需求。
公正性:保证每户采光通风及空间利用的均好性,利用合理的方案体现公正性。
设计策略
在满足国家及北京市各项规范的前提下,居室各个空间做到满足居住的最低标准。
整体采用单元式布局:
考虑居住舒适性及隐私性,合理设置楼梯的数量,并考虑对公摊面积的影响。
适当增加公共空间:
在基本居住空间满足的情况下,适当增加公共服务配套用房。
居室设计尽量规整:
相同居室的面积尽量统一,户型尽量方正。
厨房直接对外开窗:
厨房接入燃气,使空间封闭,并对外直接开窗。
室内空间充分利用:
合理利用居住空间,多维度思考空间利用效率。预留改造的可能性。
尽量将卧室设置在南侧:
各个户型的主要卧室面向南侧,避北风,迎南风,增加卧室的舒适度。
尽量保证居室南北通透:
保证通风顺畅与北侧房间的采光,视野多样。
南侧卧室增加飘窗:
南侧卧室增加飘窗,增大居住空间,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舒适的居住空间体验。
设置地下室增加公共服务配套:
设置物业用房等公共服务配套用房,提升社区整体品质 。
在风貌保护的前提下做立面设计:
保护现有风貌环境,新建建筑的立面与现有环境融为一体。
项目分析
建筑现状光明楼小区17号楼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是光明楼小区在建成后增加建设的一栋楼,为三层砖混结构。根据甲方提供的现场测绘数据:光明楼17号楼长宽尺寸39.10m*8.65m,每层建筑面积338.22㎡,全楼建筑面积1014.66㎡;檐高8.40m,脊高10.92m。共29户,包含9户一室、19户两室、1户三室。居民现状本栋楼目前实际居住人数约110人,平均每户有3.8人,人均居住面积约为9.15㎡。29户居民中有7户存在残疾人。
设计方案
建筑风格:以原有的风格出发,去掉多余的装饰性构件,融合各种制约因素塑造出相对简洁的形体,使其不显得突兀,更好的融入整体环境中。建筑体量:建筑建设四层,与光明楼小区其他建筑层数保持一致,并用坡屋顶塑造其体量的完整性。建筑色彩:本小区现状建筑色彩有砖红色、淡黄色、灰色。本方案提取现有色彩运用到设计方案中,使其更加的整体。建筑材质:立面采用红色通体砖及涂料,通体砖设置可适当提升建筑的品质,其材质比涂料耐脏,能在长时间内保证建筑形象。第五立面:严格控制建筑第五立面设计,屋顶采用灰色瓦片,设置挑檐作为屋顶的延续,与周边建筑保持一致。
空间利用原则:功能配置应密切贴合居民的生活特点。每个年龄段的居民具有其特殊性,其居住空间的功能配置也需要一定的针对性,如此才能避免不必要的功能空间的浪费,达到室内面积最大化利用。另一方面,合理的户型组合设计也是提高经济性的方法之一。多维度提高室内空间的利用率在居住空间设计中,利用“回游空间”、“模糊空间”、“空间穿套”等空间复合利用等方法,从流线、平面、空间以及时间四个维度使空间达到高效利用的目的, 从而提高空间的利用率。空间的灵活可变性原则灵活可变的空间是多维度提高室内空间利用率的前提,在居住空间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同时,灵活可变空间也是满足家庭不同阶段居住需求的基础。新奇可变的生活方式、开放的生活空间也满足了居民现代化的生活需求。应用适宜的建筑科技——加强产业化与精细化设计对于居住空间来说,室内空间的精细化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对建筑科学技术、多功能家具等的适当使用,是空间高效利用的必备条件。另外,合理的建筑科技的使用,能很好的满足居住单元的大量需求。例如,厨卫空间的模块化设计、各功能空间的集约化设计等都加强了居住空间的产业化设计进程。家庭阶段性生命周期设计原则在居住空间中,人是永远的主角,阶段性生命周期也是人性化的一面,主要考虑的是家庭中“人”的变化。因此,设计时应综合考虑到住户整个家庭变化过程 ,从而增长居住空间的精神使用寿命。
空间利用策略
化零为整,功能重构
在设计居住空间时应充分考虑到生活习惯与心理需求 ,再来进行合理优化的弹性室内空间设计 。小户型总是会嫌空间小、房间少,通常想到的是用墙来分隔,结果是越分隔越局促、越显狭小。适当整合空间充分把死角活用起来,使空间更为灵活。功能相通、空间相融,打破常规,通过精巧的细部处理,让空间的功能巧妙地穿插是室内家居空间设计的灵魂。将厨房、步厅、起居甚至书房合而为一,成为一个比较大的核心空间。这种把所有空间合二为一的方式在日本小户型住宅中极为普遍,称为LDK空间。设计开放式厨房 ,将厨房和餐厅合二为一 ,可以解决小户型日常所需,这样极大的节省空间 。除了卫生间较为私密性的淋浴空间和坐便器外,洗脸台的空间也能设计成开放式与走廊相结合 ,也可与其他空间的入口处相结合 。利用坡屋顶空间本项目为四坡屋面建筑。第四层住宅可以将屋面部位做到室内,使四层的室内空间更利于空间利用。空间分隔,灵活可变可变空间最重要的是对空间联系与分隔的灵活把握,主要是利用室内设计的知识,将局部分隔、绝对分隔、弹性分隔几种方式灵活应用,达到空间灵活可变的目的。空间的分隔的灵活程度决定了空间可变的可能性,室内空间的适应性从而越强。移动墙体一般与收纳柜结合设计,这样减少了墙体厚度,增加收纳空间,也增强了隔音的效果,适用性更强。对于需要移动的墙体或柜体的构造一定要兼顾耐用性,且操作方便。对于其材质也要进行适当的选择。巧用隔断,隔而不断在空间中设置开敞空间,不仅能使室内的空间相互流通 ,也能达到隔而不断的效果 ,来增加室内的空间感 ,借鉴我国传统的“借景 ”的手法 ,达到扩张空间的效果 。建议选择一些帘子、玻璃、矮柜等通透性高的隔断,不仅区分了空间也让视线相通,保证了空间的通透性。卧室空间,竖向利用可以使用在床板下有大量存储空间的床 ,放置衣服或一些日常的生活用品 。为了合理规划和使用空间 ,可以设计可折叠的床 ,不需要的时候可以收在天花板上或墙面上 。把床上与两侧做成整体储物柜,一边是紧贴墙壁的多层展示架,有效地解决小空间的收纳问题,同时还增大了活动空间。家具选择,收纳为重收纳方面能上墙的上墙、能悬挂的悬挂、能合并的合并。遵循固定家具沿墙围合、房间中间留白留空、留给地板的基本原则。上墙和悬挂的目的就是让地板面积最大化,结合柜体底部的灯带,漂浮离地、地板延伸,视觉上有无限扩大之感,也避免卫生死角。常用的硬性收纳有衣柜、鞋柜、厨房吊柜、厨房地柜,除此之外,客厅可以找地方增加吊柜、搁板、甚至打造电视储物柜。此外,软性收纳同样可以多多利用,收纳箱、收纳凳、各种门后挂钩、挂篮等,真空压缩袋也是节省收纳空间的神器。
巧用飘窗,增大空间
利用飘窗空间实现二次空间再利用。设置布质或皮质软包,配合抱枕桌子的定制设计,体现温馨舒适的居住环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河中街清河嘉园东区甲1号楼16-25层 邮编:100085 电话:010-82819000 备案序号:京ICP备 050307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