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EARCH CENTER FOR TOURISM AND SCENERY
一、项目背景
理解和认识城市中的市民社会活动规律,对于城市规划、交通管理、政策制定等城市管理工作来说至关重要。研发面向多源城市社会行为数据的认知技术,开发基于城市社会行为数据的城市智慧管理与决策支撑系统,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传统的城市社会行为分析工作(如人口普查、交通调查、政策评估等)一般采用问卷调查与社会普查等方式进行,受到数据精度与覆盖范围的限制,难以对大规模人口进行全方位、细粒度的城市社会活动分析。作为人口逾千万的超大城市之一,首都北京汇集了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贯彻《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等国家级城市发展战略任务,对于城市社会行为认知技术与城市管理决策辅助系统的需求极为迫切。
二、规划构思及主要内容
本课题是北京市科技重大专项 “国家物联网与智慧城市重点专项对接”项目的子课题之一。课题针对北京与全国城市智慧建设发展的实际需求,选择以多源社会行为数据为支撑的城市精细化治理与决策支撑技术作为研究内容,通过课题实施,实现社会行为数据的“处理画像→建模分析→系统研发→示范应用”全链条技术突破,并将相关技术和系统在通州北京城市副中心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进行示范应用。
1.研究社会行为数据智能处理技术
过汇集包括手机信令、法人行为、机动车GPS、公交一卡通、共享单车在内的城市市民社会行为时空数据,突破城市个人、群体、空间的智能处理与融合画像关键技术。通过流式处理技术,实现对位置、轨迹等海量社会行为数据的实时接入与处理;通过多源异构数据关联融合与信息提取技术,实现数据、模型双重驱动下的针对多种类型、不同来源社会行为数据的融合,并提取融合后的社会行为信息;通过多源异构数据画像表达技术,实现个体、群体、地域等城市要素的综合画像。
2.研究社会行为数据认知建模技术
从“个体-群体-横向-纵向”等多维度突破社会行为数据的个体行为建模、群体动态分析、横向关联挖掘、纵向行为预测等认知建模关键技术。通过元胞自动机、主题模型等技术,实现个体层面的城市微观社会行为的建模分析;通过高阶主成分分析等技术,实现群体层面的城市宏观社会行为的建模分析;通过关联规则挖掘等技术,实现不同类型社会行为之间的联系和规律挖掘;通过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实现社会行为的时间序列预测和因果分析。
3.研发基于社会行为数据的动态认知系统
打通城市管理决策“指标体系-功能模块-业务场景”的链路,开发面向城市规划、交通管理、政策评估等智慧城市管理服务领域的城市社会行为动态认知系统。具体包括城市画像子系统、城市行为认知子系统以及城市规划管理子系统三部分研发内容。
4.开展典型区域示范应用
将关键技术和系统研发成果在北京通州城市副中心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针对性开展城市规划、交通管理、政策评估等领域的示范应用。
三、技术特色
1.实现社会行为数据处理及模型构建的技术创新
(1)多源社会行为数据智能处理与融合画像:本课题实现线上线下完备的社会行为数据和活动轨迹收集,首创面向海量社会行为数据的实时流式处理融合及人口-地域联合画像技术,延伸发展了传统线上用户画像技术。
(2)多源社会行为数据认知建模:本课题提出社会行为数据的认知建模关键技术框架,框架创新性地从个体、群体、横向、纵向四个方向,提出了针对城市多源社会行为数据的行为建模、动态分析、关联挖掘和行为预测认知建模方法。
2.实现“产学研用”全链条的应用模式创新
本课题将信息领域的社会行为数据应用于城市发展领域中的精细化治理与科学决策,实现了跨学科应用模式创新。搭建面向社会行为数据的动态认知系统,内嵌数据处理和认知建模关键技术,结合城市规划、交通管理、政策评估等智慧城市领域关键问题进行智能化的决策支持。以通州北京城市副中心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为示范点,结合数据处理和认知建模关键技术首次在示范区开展应用。
四、项目效益
课题提出社会行为数据支撑城市精细化治理的理论与方法,并在通州和亦庄进行示范应用,示范效应将辐射北京全城区、雄安新区和整个京津冀地区,在提升北京市自身城市管理与决策水平的同时,还将极大扩大北京作为科技创新中心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高新技术的影响力。
课题研发技术在物联网和智慧城市产业链中占有核心地位,对整个产业链的技术革新具有带动作用,具有重要的技术效益。课题所产生的核心关键技术与系统,在专注社会空间与城市精细化治理的同时,也具有很强的通用性。相关研究成果能够将北京的科技创新影响力向全国乃至全球推广,形成几何放大的技术带动效应。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河中街清河嘉园东区甲1号楼16-25层 邮编:100085 电话:010-82819000 备案序号:京ICP备 050307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