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EARCH CENTER FOR TOURISM AND SCENERY
在国家政策扶持推动下,我国智慧城市发展如火如荼,各类智慧城市参与者积极涌入,政府公共数据也在稳步开放,国家层面将通过财政改革、购买服务和政府引导等多种模式推动智慧城市的健康有序发展。目前,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呈现合作大于竞争的特点。
2015年4月,江夏区成为住建部、科技部公布的第三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希望全面提升江夏各领域、各行业智慧化应用水平,推动产城融合发展,逐步形成科学完善的城市建设、管理和运行体系,确保江夏在全省处于领先水平,力争把江夏建设成为全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协调发展的示范区、人居环境优良的宜居示范区。
江夏区智慧城市建设要抢抓全球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不断实现重大突破和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快速发展的机遇,依托云计算的集约化公共信息平台和大数据中心实现基础信息互通互联;基于智慧湖北、智慧武汉建设基础,突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强资源共享,减少重复建设,突出项目带动和模式创新,实现纵向互联互通横向业务共享。
(1)把握湖北省、武汉市战略发展方向,紧紧围绕智慧城市建设;
(2)形成具有江夏特色的新的地域发展模式;
(3)实现江夏新型城镇化的全面发展。
(1)统一规划大数据中心,预留接口,远期便于街道/社区等层级的接入;
(2)协同构建网络体系;
(3)基于标准、规范,实现多级业务的数据及业务协同与共享。
为保障江夏区智慧城市建设的统一性,江夏区智慧城市建设将围绕“4大支撑,N项应用”的总体框架展开,通过分层建设,达到平台能力及应用的可成长、可扩充,创造面向未来的智慧城市系统框架。其中,“4大支撑”是指“一套基础设施、一个大数据中心、一个智慧城市运营管理中心、一套运营保障体系”,为江夏区智慧城市建设有序推进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N项应用”涵盖建设与宜居、管理与服务、产业与经济及创新性项目等各领域,为江夏区智慧城市全面建设提供建议与指导。
为打造江夏区智慧城市“泛在互联、绿色智慧的基础设施”,实现“节能环保、山清水秀的人居环境”的智慧城市愿景,需要对市政基础设施、水务系统等进行全面整合与提升,并通过构建城乡网格化管理系统实现上下级、部门之间数据共享、信息共用、资源整合、动态跟踪、全面覆盖的社会管理新格局。同时,以节能与绿色建筑为示范,为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提高江夏区生态文明水平奠定基础。
为了实现江夏区“服务高效、融合发展的管理体系”、“安全便捷、宜居舒适的生活空间”的愿景,需要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构建智慧政务体系,强调政府架构为平台,并以此为基础实现政府、市场、社会多方协同的公共价值塑造,全面建设智慧城管、智慧环保、智慧警务、智慧监管、智慧交通、智慧社区、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板块,从而实现政府管理与公共服务的精细化、智能化、社会化。
为了实现“集约高效、更具活力的生产网络”,本规划聚力发展江夏区智慧产业与智慧经济,优化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突破性发展以智慧旅游、智慧物流为示范的现代服务业,以此突出江夏区经济新亮点,并创新建设智慧园区群,加快江夏区经济转型升级。
为促进江夏区智慧城市发展,推动以人为本的江夏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在深度挖掘江夏区发展需求潜力,开拓更大发展空间的基础上,项目积极调整改革需求结构,促进供给需求有效对接、投资消费有机结合、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形成对江夏区经济发展稳定而持久的内需支撑。此外,项目以五里界为示范区,推进“四化同步”工程建设;以人居环境建设为示范工程,按照“点+面”双向打造的建设模式,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大人居环境示范区。
“四化同步”工程从发展需求出发,集成应用物联网及空间信息技术,构建完备的基础设施、信息共享平台以及应用系统,成为全国“四化同步”的智慧化建设示范区典范。
通过智慧五里界“四化同步”信息化工程建设,五里界将发展成为湖北省电子政务应用先行区、农业信息化应用试点区、工业园区智慧化服务先导区、智慧城镇建设示范区和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重镇,建设经验可逐步向其他街道推广。
依托江夏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基础数据库建设,项目完善了江夏区333个社区(村)的空气质量、水质、生态、风环境、热环境、噪声、再生水利用等人居环境的监测及信息获取,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江夏区人居环境应用服务,包括“智慧房管”体系等,从而改善了江夏区整体人居环境,促进了宜居江夏建设发展。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河中街清河嘉园东区甲1号楼16-25层 邮编:100085 电话:010-82819000 备案序号:京ICP备 050307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