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EARCH CENTER FOR TOURISM AND SCENERY
现状分析——地形复杂,植被稀少,地质条件差
现状竖向
现状为山地地势,北高南低,区域整体呈西高东低的走势。规划红线范围内,最高点2080米,最低点2030米。其中,西沙沟河道常水位高程为2025米。场地内高差变化极大,为场地的竖向设计带来较大困难。
大部分山体坡度较大,不适宜种植,部分山体之间的谷地为梯田形式,可以作为主要的防护林带种植区域。
滨河区域以及东部农田区域地势平缓,可作为主要景观设计区域,利用现状条件因地制宜,进行合理规划,满足一定的功能需求。
现状植被
山地种植条件不良,植被匮乏,除东部农田区域乔木、灌木等植被良好以外,只有在河道周边、现状鱼塘周边有部分植物,多以青杨为主,其他区域植物稀少,树种主要为青杨、白榆等。山地部分地段水土流失严重,陡坎较多,坡度较大,绿化缺乏灌溉条件。
现状水系
区域内有河道一处,水塘一处,以及部分大峡渠段。河道是西沙沟河的一段,为季节性河流,基本处于干涸状态。水塘位于规划区域中部的蓄水库由于周边道路及大峡渠管涵的工程开挖,水面大大缩小,往日的优美景观已消失殆尽。大峡渠为引水渠,从场地内穿过,自西向东引水灌溉农田,西侧被改造为地下管涵。
现状地质及地上物
内有村庄留存;且大面积区域为坟地,因此道路及场地设计需要考虑合理避让,从而可利用的空间较少。场地中多处为失陷性黄土区域,对景观设计的基础提出了较高要求。
规划理念与原则——生态游憩绿地+郊野公园——“绿屏田园,山色流青”
以“山水城市”理念为基础,结合本地特有丹霞地貌、水系资源和现状农田,通过独特地貌的景观提升,市民休闲的功能叠加,生态绿地功能的完善,满足郊野休闲需求,建设具有高原景观特色的生态郊野公园。
规划原则:
营建地方特色山水园林的原则
利用场地内及周边总体自然肌理、因地制宜,搭建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山水园林。保留现状植被、梳理山体竖向、布局水系形态,从园林审美角度赋予现状自然事物以神韵,使自然生态与城市建设有机结合。
以人为本,功能优先的原则
作为一个位于城区北部的防护性生态绿地,在满足生态保育的功能基础之上,也充分分析区位条件和居民需求,合理布局多样的功能活动空间,将城市生活引入公园,使之成为承载市民休闲需求的绿色空间。
节约型园林原则
保持场地原有的地貌特征,尽量做到土方就地平衡。尊重现状地理条件,保护和保留现状树木,采用生态护坡解决方案解决陡坎、河堤护坡问题,以合理的投入获得最适宜的生态效益。
依据以上规划理念和设计原则,首先对场地中的西侧部分进行了方案深化及施工图设计。在方案深化过程中,将与现状地形的紧密结合和创造自然野趣的郊野公园为深化前提,以较少的自然干预与适当的景观点缀手法,将生态自然的景观发挥到最大的游赏效果。同时重点在技术上解决低成本低养护的问题,针对失陷性黄土的地质条件,从深化设计到结构设计,采用降低工程量及造价的方式,避免大面积开挖及工程机械的进入而对场地造成的二次破坏。最终达到规划阶段的设计理念,创造一个生态郊野的山地公园,成为保护浅山地区生态环境的绿色屏障。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河中街清河嘉园东区甲1号楼16-25层 邮编:100085 电话:010-82819000 备案序号:京ICP备 050307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