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EARCH CENTER FOR TOURISM AND SCENERY
亦庄新区是立足亦庄、服务京津、面向环渤海的综合创新区;是北京城市发展新的重要机遇区,是引导发展环渤海区域高端企业总部聚集的重要功能区。亦庄新区的定位是高新技术产业中心、高端产业服务基地和国际宜业宜居新城,将容纳大量人口,重点发展电子、汽车、医药等现代制造业,发展高端商务,建成北京物流中心区,形成综合产业新城。
亦庄新区的规划理念是构建“两轴,多中心”的城市整体空间格局,以环境建设为先导合理培育各功能片区,对于能源规划方面,要建设低碳能源利用系统,强化建筑本体节能,促进能源梯级综合利用,并加大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规划本着如下原则进行:
(1)加强能源梯级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设具有高效性和先进性的能源系统,降低能源消耗。
(2)努力开发地热、污水热等低位热源的利用潜力,形成与常规能源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的能源利用模式。促进能源利用向高效化、清洁化方向发展。
(3)在综合能源规划的角度对供电、供热、供燃气的基础设施进行合理规划,注重能源需求负荷间的互补性和协调性,确保能源供应的安全可靠。
规划对亦庄新区的能源供应和排放做统一规划,使能耗中心变成集约型低碳中心。规划对亦庄新区的不同能源供应系统进行了逐步逐层的节能改造,对不同系统的节能潜力进行了最大深度的挖掘,并与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紧密结合,对太阳能、浅层地热以及污水热等可再生能源进行了充分合理的利用,使亦庄新区变成了可持续发展的低碳之城。
项目针对多种能源供应方式,包括市政热网、市政电网、常规燃气锅炉、常规电压缩制冷以及燃气热电冷三联供等方案进行综合规划、优化设计,最终推荐采取清华大学专利系统-低碳型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电冷三联供系统为主体的最优的能源方案。
同常规燃气锅炉+电压缩制冷的能源方案相比,该低碳型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电冷三联供系统利用做功发电后的余热废热进行供热以及驱动吸收机制冷,实现了能源的梯级利用,更为重要的是,该系统方案采用了两项专利技术——大温差吸收式热泵机组以及吸收式换热机组,通过这两项技术,实现了冬季大温差供热,同传统热网供回水温度相比,供回水温差增加近一倍,热网的输送能力提高了80%以上,管网投资大幅度降低,泵耗也降低约80%,该低碳型热电联供系统冬季负责规划区热负荷的基荷,在严寒期在吸收式换热机组内部增设补燃发生器,进一步提高热网供水温度以提取地热、污水热等可再生能源,进一步提高热网的供热能力以及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
该低碳型能源系统在夏季,由于吸收式换热机组可以通过简单切换做吸收式制冷机使用,通过配置溶液除湿装置和生活热水加热系统,实现热网水热量的梯级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同时将热网水温度降低,为大量回收热电厂夏季循环水余热以及烟气余热创造条件。
该低碳型热电冷联供系统同常规燃气锅炉+电压缩制冷系统方案相比,增量投资回收年限在3年以内,经济性较好。
低碳型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电冷联供系统在冬季同常规燃气锅炉供热相比,供热节能达到了80%。
系统在提高能效的基础上,同时环保效益显著,由于采用了清洁能源以及低碳型技术,和常规燃气锅炉相比,供热节碳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河中街清河嘉园东区甲1号楼16-25层 邮编:100085 电话:010-82819000 备案序号:京ICP备 050307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