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EARCH CENTER FOR TOURISM AND SCENERY
设计理念
■ 从现代高等教育的理念出发,采用“集中型、组团式”规划格局。
■ 把握21世纪新的教育特点和发展趋势,塑造“以人为本”的“泛教室”多重交往空间。
■ 建设生态型“山水园林”校园
■ 从开放办学的现代教育理念出发,采用开放性的校园格局。
■ 坚持合理有序发展的规划思想,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校园结构体系。
理论核心
■ 理性结构,感性场所——富有人文个性的山水园林校园规划
本规划从现代高等教育的理念出发,采用先进的“集中型、组团式”规划格局。根据各学科专业的关联性,按学科性质将相关的科系相对集中,形成本部理工教学核心组群,南校区文科核心教学组群和东部公共教学和行政服务核心组群三大区域,整体布局,有机联系。
通过科学规划,促使新校园规划的建筑、山形、水体、园林、景观、路网与原有校园建筑,景观道路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并提升现有校园环境,使本部理工教学核心组群,东校区公共教学和行政服务核心组群和南校区文科教学核心组群达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用优美的校园环境,形成集教育引导功能、知识传播功能、身心娱乐功能于一体的校园文化体系。
东部校区发展和延续本部校园的空间结构,通过建筑的围合迭落形成了富有艺术特色的“泛教室”核心教学主轴,靠近黄河路设置行政中心和医院,与南校区的艺术中心和博物馆共同形成校园对外核心区,体现了现代校园的开放性和社会性。南校区文科核心组群在空间结构和气质上进一步延续东校区“泛教室”的空间概念,生动互动建筑平台和富有韵律感的建筑形式更加突出了感性的人文艺术教学场所。南校区图书馆核心区在空间和景观上进一步呼应本部教学核心区,相互辉映,并结合南校区的槐树林生态景园林景观区和双湖路上的礼仪性南大门,形成了校园自然山水园林景观主轴,创造生动富有地与特色的校园景观。
整体布局
“三区”
本规划将校园分为三大功能片区——本部理工科教学核心区、东校区公共教学与行政服务核心区和南校区文科教学核心区。各区均围地段核心景观布置,既自成独立体系,功能明确,又联系密切,充分满足校园各项功能要求。
“两轴”
依据校园现状和用地结构,在校园范围内打造竖向“泛教室”人文景观主轴和斜向自然景观衔接主轴。
“纵向“泛教室”人文景观主轴,即校园的南北向主要景观轴线,以东校区北侧百年大礼堂园林景观区为起点,转折并衔接本部校园的横向空间轴线,向南穿越公共教学区和行政核心区,与南校区的文科教学组群形成教学交流的人文主轴。
斜向自然景观衔接主轴,以本部图书馆区为核心起点,通过下沉的景观水池和主题天桥与东部校区相联系。
纵向人文景观主轴和斜向自然景观衔接主轴的交汇处是行政中心,校医院和艺术中心和博物馆,三者共同构成了新校区公共对外核心,充分体现了校园的开放性和社会性,共同塑造了校园对外的核心形象。
“分组团”
新校区规划充分体现了“集中型、组团式”的现代高等教育的规划理念。
东校区由南到北分别根规划公共教学组团和教学预留发展组团。远期规划还将考虑把东部校区北侧村庄用地征用为学生生活组团。
南校区根据功能性质划分七个组团。其中包括以现有的宿舍楼为基础在南校区东北部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学生生活区;以现有工科教学楼和圆环状道路和景观绿地为基础的图书馆组团;以及以现有槐树林自然丘陵景观和商代古文化遗址为基础的生态槐树林山水园林景观组团。新规划的组团包括靠近双湖路与城市紧密联系的远期科技产业园区组团和紧靠中山路的教师生活组团,靠近轩辕路和东校们设置了体育活动区,北部入口处延续东部校区的“泛教室”人文景观主轴形成南部校园文科组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河中街清河嘉园东区甲1号楼16-25层 邮编:100085 电话:010-82819000 备案序号:京ICP备 050307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