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EARCH CENTER FOR TOURISM AND SCENERY
项目规划基址位于民勤县城东郊,占地面积约7.1公顷。民勤生态环境恶化导致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备受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更受到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国内外许多著名专家学者指出:“在地理和环境梯度上,民勤处于全国荒漠化监控和防治的前沿地带,阻隔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合拢,是中国西北部风沙线上的一座桥头堡”。民勤县政府决定在民勤县东南位置规划设计一处反映民勤生态与文化的场所,起到生态警示与文化展示的作用。并且在地块内规划集会议、餐饮、宾馆、娱乐等于一体的民勤大厦和部分商业建筑。
设计立意与景观构架:通过景观手法表现生态的发展历程:平衡——打破平衡——重建平衡。选择用形成沙漠的“风”与“沙”的两个最基本组成要素作为形式语言,透过风沙的轨迹、风沙的流线来构成整个公园游线的主导,并以“水”作为生命线贯穿其中,成为一个“生态故事”讲述的展现平台。
生态线:包括代表沙漠的黄线、代表水的蓝线和代表植被的绿线。
黄线:沙漠的吞噬是对民勤人的直接威胁,在景观中将它转化为抽象的黄线予以表达,同时增设与沙漠有关的各类景点加深游人的感知和印象。
蓝线:导致沙漠化的直接原因是水资源的匮乏,即地上水域面积的缩小和地下水位的下降。规划中将其转化为抽象的蓝线,并以不同的水景来定义空间。
绿线:动植物与人都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得以生存,植物又是人类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工具,植物品种和生长状况是反映生态环境的晴雨表,规划中将此转化为抽象的绿线,用不同的植物空间表达各异的生态环境。
紫线:也是文化线,共由五个主题广场组成,由一条木栈道如历史线一样把五个点串联成一条游线。分别是“沙井遗址”、“苏武出使”、“丝路驿站”、“成化开垦”和“苏山书院”。从月氏等游牧民族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到汉代开始的大面积开垦,最后发展到无节制地扩张和掠夺,到如今认识到生态恶化带来的严重后果,而采取各种补救措施和行动。这是一个地区独特的围绕生态的文化发展历程。是生态环境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复归平衡的文化表现。
规划按照景观特色及功能划分为六个分区:分别为入口区、民勤大厦建筑区、商业建筑区、生态平衡区、生态失衡区、生态恢复区,这些景区共同构成了一幅渐次展开的画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河中街清河嘉园东区甲1号楼16-25层 邮编:100085 电话:010-82819000 备案序号:京ICP备 050307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