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同衡风景旅游研究中心

RESEARCH CENTER FOR TOURISM AND SCENERY

返回清华同衡官网首页
  • 首页

  • 中心概况

    • 中心简介
    • 中心业务所
    • 获奖信息
  • 新闻中心

  • 项目展示

  • 科研成果

  • 联系我们

more

学术动态Academic Trends

  • 王彬汕 贾倩 | 加强智慧旅游创新应用 推动旅...
  • 邬东璠 王克敏 | 度假区要树立“资源与环境并...
  • 邬东璠 王晨雨 | 旅游度假区要树立“核心度假...
  • 旅游度假区高质量发展论坛成功举办
  • 北京什刹海商业化程度和游客行为大数据分析
more
我院快讯Institute Express
  • 清华同衡风景旅游研究中心成立

  • 风景旅游研究中心风景旅游一所正式成立

  • 清华同衡旅游所开展《广西旅游业发展“...

  • 《阿鲁科尔沁旗旅游发展规划总体规划》...

1234
  • 清华同衡王彬汕主任入选中国旅游景区协会专家委员...
  • 王彬汕主任接受《中国旅游报》采访,解读度假区新...
  • 清华同衡海南国际旅游岛先行试验区概念规划喜获国...
  • 王彬汕所长:不能只局限于旅游来思考“丝绸之路”...
  • 潘运伟丨A study on threat factors of World Her...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徐点点丨文化遗产阐释与利用模式探讨
2014年05月06日    清华同衡风景旅游研究中心

【摘  要】本文探讨了文化遗产阐释与利用的三种模式,并通过案例比较了这三种模式所适用的文化遗产类型及应用难点,最后得出遗产保护、阐释与利用模式应根据遗产保护状况、社会经济环境变化而适时调整的结论。

【关键词】文化遗产;阐释;利用;模式

文化遗产[1]具有审美、文化、科研以及经济价值,这些价值如果在获得妥善保护的前提下不能被有效的阐释与利用,就不能充分发挥综合社会效应,进而形成可持续的发展态势。但是,我国目前大部分的文化遗产阐释方式仍然缺乏娱乐性、参与性与趣味性,主要还是以低效益的观光游览为遗产感知的主要模式。单调的介绍形式及乏味的游览模式使得文化遗产的价值未能充分体现[2]。如果按照文化遗产不同的保护程度和遗产原真性呈现出的等级差别而采取不同的保护和利用模式[3],能够更有利于遗产在获得可持续性发展的同时发挥综合社会效应。

遗产的阐释和利用是将历史与现代建立起有效联系的重要方式[4],按照文化遗产物质载体利用方式与表达的重点不同大体可以将文化遗产阐释与利用方式分为以下三种:

1.功能延续:遗产价值载体仍继续承担原有功能;

2.功能重构:利用原有遗产物质空间,在阐释遗产自身价值的前提下兼顾承担新的社会功能;

3.功能外溢:利用遗产物质载体空间处理模式或技术手段将遗产部分阐释与利用功能转嫁。

【点击全文】文化遗产阐释与利用模式探讨-徐点点

 

  • 条评论 
关于我们 | 组织结构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河中街清河嘉园东区甲1号楼16-25层 邮编:100085 电话:010-82819000 备案序号:京ICP备 05030709号-1

顶部

微博

微信